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吗? (一)

优质回答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吗?
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依法解除合同效力的行为。对此,广东卓建(龙岗)律师事务所吴俊杰律师做出了解答: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合同的解除分为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其中,“合同目的无法实现”通常指的是一方当事人违约的情形已然发生,这属于合同法定解除的事项。具体而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 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5.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吴俊杰律师进一步解析称,关于合同目的,应以合同订立时双方要达成的目的为准,而非主张权利时己方的目的。简单来说,以利益受损为由,大多属于合同动机而非合同目的。动机中包括商业风险和预期利益,均不属于法律保护的对象。
在判断合同目的能否实现时,不管是预期违约、迟延履行或其他违约行为,如果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通常不允许以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意味着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所欲获得的利益无法实现,其原因在于合同履行中出现根本违约或者不可抗力等情形。
在正确识别交易的合同目的的前提下,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目的不能实现”,除了不可抗力这一特殊因素外,关键在于对根本违约行为的认定。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吴俊杰律师简介:
吴俊杰律师于2019年加入广东(卓建)龙岗律师事务所企行团队,是律所主任团队二代核心成员,团队主办律师。曾任职深圳基层党委委员,具有丰富的基层服务和调解经验。吴俊杰律师擅长处理债权债务纠纷、合同纠纷、建设工程纠纷等案件。
合同预期违约的特点是什么 (二)
优质回答特点是履行期尚未到来,一方违约不履行义务,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同时预期违约也称为先期违约,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表明其在履行期到来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
一、合同预期违约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是履行期尚未到来,一方违只不履行义务,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同时预期违约也称为先期违约,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表明其在履行期到来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
二、预期违约还具有以下特点
1、预期违约是在履行期到来之前的违约。由于履行期尚未到来,当事人还不必要继续履行其义务,此时一方的违约只是表现为未来将不履行义务,不像实际违约那样表现为现实的违反义务,预期违约行为侵害的是期待的债权而不是现实的债权。当然,尽管履行期限尚未到来,由于合同已经生效,任何一方从事预期违约行为也属于对合同义务的违反,因而也构成违约。
2、预期违约包括两种形态,即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由于这两种形态都是发生在履行期到来之前的违约,因此可以看作是与实际违约相对应的一种特殊的违约形态。
3、预期违约在责任后果上与实际的违约责任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实际违约常常会造成非违约方的期待利益的损失,如一方急待原材料投入生产,因对方到期不交付产品使其不能按时投入生产从而获得利润。而就预期违约来说,一般造成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害,如因信赖对方履行而支付一定的准备履行的费用,因此两者在赔偿损失的范围上是各不相同的。
(二)明示毁约
所谓明示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在履行期限到来时不履行合同。我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构成明示毁约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是一方明确肯定地向对方作出毁约的表示。换言之,一方表示的毁约意图是十分明确的,不附有任何条件的,如明确表示其不愿意付款或交货等。
第二,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正是由于一方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之后,将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如不履行买卖合同中的付款或交货义务),从而会使另一方订约目的不能实现,或严重损害其期待利益,因此,明示毁约人应负违约责任。如果行为人只是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的次要义务,则不构成明示毁约。
第三,不履行合同义务无正当理由。在实践中,一方提出不履行合同义务常常有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如果这些理由能够成为法律上的正当理由,则不构成明示毁约。各种正当理由主要包括:因债权人违约而使债务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因合同具有无效因素而应被宣告无效;合同应被撤销;合同根本没有成立;债务人享有抗辩权以及因不可抗力发生而使合同不能履行等。在具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一方拒绝履行义务是合法的,因此不构成明示毁约。
在一方明示毁约的情况下,另一方有权拒绝对方的明示毁约。这就是说,另一方可以根本不考虑一方所作出的毁约表示,而单方面坚持合同的效力,等到履行期限到来以后要求毁约方继续履行合同或承担违约责任。如在某些情况下,另一方认为,在履行期到来以后请求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比在履行期到来前请求其承担此种责任对其更为有利,可以等待履行期到来后提出请求。再如另一方相信毁约方可能会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撤回其毁约的表示,从而消除毁约的状态,也可以等待履行期到来后提出请求。
如果另一方认为,等待履行期到来再提出请求,将使其蒙受更大的损失,或者认为毁约方不可能撤回其毁约的表示,则可以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的规定,立即提出请求,要求对方在履行期到来前承担违约责任。尽管法律允许另一方可以在履行期到来前行使各种违约补救方式,如要求毁约方在履行期到来时履行合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以及解除合同等,但应当看到,履行期前的责任和履行期到来后的责任仍然是有区别的。
例如在确定预期违约的赔偿损失时,只能根据履行期前的市场价格而不能根据履行期到来时的市场价格来计算损失,并确立毁约方应赔偿的数额。再如,在计算赔偿数额时,应当考虑到从预期违约到履行期到来,另一方可能有较长时间采取措施减少损害。如果他未采取措施减轻其应当减轻的损害,该数额应当从赔偿数额中扣除。总之,在确定预期违约的责任时,不能以履行期到来后的标准予以确定,否则将加重当事人债务的履行,使毁约方承担了过重的责任。
(三)默示毁约
所谓默示毁约,是指在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其将在履行期到来之后不履行合同,而另一方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方将不履行合同,而一方也不愿意提供必要的履行担保。
我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和第五百二十八条也对此种毁约行为的构成要件作出了规定,具体来说:
第一,一方当事人具有《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所规定的情况。包括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第二,另一方具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对方具有上述情形。如果另一方只是预见到或推测一方在履行期到来以后将不履行合同,不能构成确切的证据。
第三,一方不愿提供适当的履约担保。另一方虽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一方将不履行合同,但还不能立即确定对方已构成违约。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八条,另一方要确定对方违约,必须首先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只有在对方不提供履约担保的情况下,才能确定其构成违约并可以要求其承担预期违约的责任。
在合同中当事人没有正当的理由明确的向另一方表示不会履行合同,那么这种的算是明示毁约,而这个时候另一方是可以要求对方承担违约的责任的。而如果另一方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己不会旅行合同是属于默示的毁约,这样也要承担责任。
刚刚与一个公司签过合同,但是当时和我签合同的人已经离职,那么合同还有效吗? (三)
优质回答合同是有效的。合同签字人签订合同时代表的是公司与对方签订合同,不是代表个人,所以合同签字人离职是不影响合同生效的。发生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才是无效的,如果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仍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分析
合同成立不等同于合同生效,一般情况下先有合同成立,再有合同生效。各位朋友千万不能搞混淆了!合同生效必须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四个条件,否则的话合同就是无效或者效力待定的。(1)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3)合同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4)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生效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合同成立后,能否产生法律效力,能否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要视合同是否具备生效要件。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形式上的要求,形式要件通常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但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将其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时,便成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不具备这些形式要件,合同不能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一方的欺诈行为而诱导他人签署的劳动合同,受欺诈方可以要求国家相关单位予以撤销。若是由于第三人实行的欺诈行为,各方当事人都知道欺诈事实的存在,则该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构成预期违约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四)
优质回答一般只要是签订合同,都会有明确违约条款,目的是为防止合同中一方因为出现违约的情形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预期违约属于违约中的一种。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构成预期违约的法律规定?四川蜀仁律师事务所杜泽坤律师解析。
合同预期违约有什么法律后果?构成预期违约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构成预期违约的法律规定
《合同法》第108条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同时在《合同法》第94条第2项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债务”。
这在中国是一种创新的制度,对中国《合同法》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具体操作中的困难。预期违约制度是积极、主动的制度,一经认定预期违约的构成,债权人就可以向法院起诉,让违约方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承担违约责任,这也是最大的一个特点。
在实践中,鉴于明示预期违约当事人采取明确的意思表示,属于一种明显的、 确定的毁约,比较容易判断,但在实践经济活动中,比如金融活动中,明示毁约就鲜有发生,默示毁约的情况偏多。如何判断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可以从当事人的行为判断,同时也可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而不仅限于依当事人的行为判断,《合同法》94条第2项规定了“当事人一方的行为” 方面判断默示预期违约,而没有规定从客观事实方面判断,容易导致预期违约制度的滥用,并有违鼓励交易的合原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等四种情况作为默示毁约的合理理由。《合同法》68条规 定:先履行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当对方出现经营状况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时,对方当事人刊登不安抗辩权,要求提供担保而不得的,也可认为其有确切证据,则构成默示毁约,对方当事人可以要求其承担预期违约的责任。
对于二是违约方在不知道其合同目的和可预期利益的情况下,一个合理人却有能力意识到这,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赣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