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文学的交错中,武大郎的形象似乎被时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据史实记载,武大郎实际身高一米八多,身材魁梧,与人们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然而,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他却被描绘成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市井小民。这一巨大反差,不仅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好奇心,也让人不禁深思:究竟是何种原因,让这位历史上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遭遇了如此颠覆性的形象重塑?

武大郎明明身高一米八多,为什么水浒传却将他写为矮子? (一)

武大郎明明身高一米八多,为什么水浒传却将他写为矮子?

武大郎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江湖人物,施耐庵之所以要把武大郎描述成一个矮子,那是因为施耐庵听信了江湖传闻,他把他的江湖传闻写进了这个水浒传中,因此武大郎就成了一个矮子,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之中,武大郎的身高远远不止1米5,他的身高高达1米8多,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江湖传言都可以相信,我们要有一双识别真相的眼睛,但是施耐庵这样写也给水浒传的剧情充满了一种变化,让剧情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武大郎在水浒传中是一个卖烧饼的人,但是这样的人看起来却是非常普通,他不但长得不怎么样,同时武大郎的身高也是非常的矮小,在这样的人身上本不应该存在一种漂亮的妻子,但是武大郎运气爆棚,却娶了潘金莲一个美貌的妻子。在施耐庵的著作之中,潘金莲最终背弃了武大郎与西门庆在一起,并且武大郎还因为潘金莲的出轨丢失了自己的性命,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祸乱,真可谓是红颜祸水呀,如果你自己不能有与他相匹配的实力,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但是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他们的材料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现实,但是这些现实有的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他有的故事是听他人说的,在真实的历史生活中,武大郎不仅是一个长得英俊同时身高突出的一个男子,同时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当时的一个朝廷官员,他与潘金莲本是一对同命鸳鸯,他们过着非常美好的夫妻生活,只是有一次武大郎的同乡来请求武大郎帮忙,想要武大郎给自己安排一个官职,但是武大郎这个人为人非常正直。他就没有答应自己同乡的请求,因此他的这个同乡就对武大郎非常的抱怨,在回到家乡之后就对武大郎进行一种造谣和诽谤,说他的妻子到处与人偷情,并且将武大郎描绘成了一个长得非常猥琐的矮子。

而这个故事恰好被当时的施耐庵听说了,他为了能够增加自己著作里面的剧情需要,因此就把这个故事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水浒传之中,真可谓是将武大郎的形象遗臭万年。

《水浒传》中卖梨小哥郓哥是个怎么样的人,最后怎么样了? (二)

是一个狡猾的市井无赖,是他向武大郎透露出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的事情,最后可能会被西门庆的小弟或家人算账,得罪了有钱有势的人,他之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的。郓哥会知道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却是因为他与西门庆的关系也不一般。西门庆经常帮衬郓哥家,看到他卖水果也会照顾一下,会给多点钱补贴。他向武大郎透露的起因是在西门庆那里要不到钱。

郓哥在西门庆那里拿不到钱就想办法找武大郎。还向他一点点透露关于潘金莲在外面偷人的事。武大郎与潘金莲之间差距很大,虽为夫妻关系也不好,被郓哥说多几句,就像搞清楚潘金莲是不是真的在外面乱搞。为此还请郓哥吃酒肉馒头,给他钱才将事情说清楚。还让武大郎找机会捉奸,也是因为郓哥的建议,武大郎才亲眼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奸情。

从这里看来郓哥与武大郎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情。与西门庆倒是一丘之貉。西门庆是地头蛇,郓哥就是西门庆手下的小弟。在《水浒传》中,郓哥曾经威胁西门庆家的老妈子,如果不分点好处给他,那他就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事情透露给卖烧饼的武大郎。事实上也是因为郓哥透露了潘金莲通奸,武大郎才被西门庆杀害,武松为哥报仇又杀害了西门庆。

总的来说,郓哥并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西门庆虽然好色,是有权有势的官人,偷偷与武大郎的老婆通奸,却对郓哥很是照顾,多给他钱补贴家用。从郓哥的角度来说,西门庆其实没有对不起他。但是郓哥因为拿不到钱故意向武大郎透露了潘金莲与西门庆之间的奸情,间接导致武大郎、西门庆的死亡,武松被抓,郓哥这个人并不是良善之辈。

卖炭翁是怎么样一个人 (三)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反差。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白居易《卖炭翁》赏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 “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 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

1. 武大郎和潘金莲是《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他们的故事广为人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武大郎与潘金莲与小说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2. 武大郎的真实身份是武植,字田岭,他并非卖烧饼的矮小人物。武植是明朝初期由山西晋阳迁至山东清河的进士,官至七品县令,以清廉公正著称,深受民众爱戴。

3. 武植的夫人潘氏出身名门,是一位贤淑的女性。她与武植的婚姻是得到社会认可的,潘氏并非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不忠。

4. 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描述源自于一段误会。武植的一位旧友因误解而传播关于他的诽谤,声称武植卖烧饼且身材矮小。这位朋友后来意识到错误,并试图挽回影响,但诽谤已经传开。

5. 施耐庵将这段误会写入《水浒传》,导致武大郎的形象被定格为矮小的卖烧饼者,这一错误形象至今仍被广泛传播。

6. 武植的后人为了澄清这一千古奇冤,保留着家谱,记载了从武植迁徙至清河县后的族人的记录。在清河县,武植的墓碑和事迹被妥善保存,以正视听。

7. 施耐庵的后人也表达了对武家和潘家所造成伤害的歉意,通过一幅字画赠予武家后人,以此为契机,武潘两家决定不再通婚。

8. 武植的墓地在河北省清河县,墓穴的结构和发现的腿骨推测,武植的实际身高可能超过一米八。武植的族人为了缅怀先祖,对墓地进行了修缮,并修建了碑楼,碑文详细记录了武植的一生和对他的敬仰。

9. 武植墓已成为清河县的文化景点之一,提醒着人们区分历史与文学,澄清误解,恢复真实的历史形象。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赣律网关于卖烧饼毒死300人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