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罪,这一法律术语背后,隐藏着对司法公正的严峻挑战。其司法解释内容明确指出,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意图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包括但不限于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恶意串通他人虚构民事法律关系或纠纷,进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此司法解释的出台,旨在维护正常的司法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的天平不被虚假所倾斜。
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解释内容是什么 (一)

答一、虚假诉讼罪的定义
虚假诉讼罪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并提起民事诉讼,从而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虚假诉讼罪的要素
虚假诉讼罪不仅要求行为人故意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还需导致“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结果。
三、妨害司法秩序的含义
妨害司法秩序指当事人虚构事实提起诉讼,导致司法机关进行多次审理和调查取证,浪费司法资源,甚至可能作出错误判决。
四、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含义
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指虚假诉讼给对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诉讼成本,如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和鉴定费用等。此外,错误的判决可能导致对方当事人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
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答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旨在明确在处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时如何正确运用法律,确保司法公正与精确性。该解释详细阐明了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量刑情节,以及如何与相关犯罪相区分。
一、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解释明确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证据材料、案件事实等因素,以判断是否存在虚假诉讼行为。
二、量刑情节的考虑法院将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及悔罪表现等因素综合考量量刑。自首、立功等情节可从轻或减轻处罚,而给被害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将从重处罚。
三、与其他相关犯罪的区分虚假诉讼需与诈骗罪、伪造公文罪等其他犯罪区分。解释提供了明确的界限和区分标准,以确保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法律。
综上所述,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过明确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量刑情节及与其他犯罪的区分,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与准确性,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以及《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
刑法307条虚假诉讼两高司法解释 (三)
答法律分析:犯虚假诉讼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条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项情形,造成他人经济损失一百万元的;
(二)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二项至第四项情形之一,严重干扰正常司法活动或者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的;
(三)致使义务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财产给付义务或者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财产权益,数额达到一百万元的;
(四)致使他人债权无法实现,数额达到一百万元的;
(五)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数额达到十万元的;
(六)致使他人因为不执行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判决、裁定,被采取刑事拘留、逮捕措施或者受到刑事追究的;
(七)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不构成虚假诉讼罪的两高解释 (四)
答2018年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解释》的内容涉及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涉及的相关法律适用问题也比较复杂。为便于深入理解和掌握《解释》的主要内容,现就《解释》的重点难点问题解读如下:
关于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及其认定问题
准确理解和把握刑法第307条之一虚假诉讼罪中“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罪状表述,是《解释》的重点问题之一。根据《解释》第1条的规定,实践中需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是虚假诉讼罪限于“无中生有型”虚假诉讼行为。《解释》明确,刑法规定的“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是指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其中,“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和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据以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据以立案受理、构成民事案由的事实。“捏造事实”行为的本质是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虚构民事纠纷,两者应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对于“部分篡改型”虚假诉讼行为,即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纠纷客观存在,行为人只是对具体的诉讼标的额、履行方式等部分事实作夸大或者隐瞒的行为,不属于刑法规定的虚假诉讼罪的范畴。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虚假,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赣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