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赤霉病概述
- 二、赤霉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三、赤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四、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赤霉病对小麦的影响

一、赤霉病概述
赤霉病
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危害极大的小麦病害,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等。该病在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从小麦播种到收获的每个生长时期都有可能感染,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
二、赤霉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大幅降低产量
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从幼苗到成株都可能受害,尤其在穗期发病最为严重。染病小麦会出现小穗基部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随后病斑迅速扩展,致使整个小穗乃至整穗枯黄。发病较轻时,部分小穗干瘪,籽粒不饱满;发病严重时,整穗枯死,直接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减产幅度可达20%~50%,甚至颗粒无收。在赤霉病高发年份,部分地区小麦因该病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粮食市场供应。
三、赤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品质显著恶化
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还会显著降低小麦的品质。染病小麦的籽粒皱缩、干瘪,千粒重下降,容重降低,出粉率大幅减少。更为严重的是,患病小麦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人食用含有毒素的小麦制品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中毒症状;牲畜食用后,会导致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免疫力降低,严重时甚至引发死亡。此外,赤霉病还会影响小麦面粉的面筋品质,使面筋的弹性和延伸性变差,导致面粉的加工性能下降,制作出的面制品口感不佳,筋力不足,降低了小麦作为优质食品原料的品质。
四、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防治适期进行喷药。可选用的药剂有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单剂,也可使用复配药剂。在使用药剂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控制用药剂量和浓度,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础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一)
贡献者回答冬小麦的一些病虫害往往在4-5月份是爆发期,而在所有的病虫害中,很多农户最怕的就是赤霉病了,小麦赤霉病有一个别称,被人们称为小麦的“癌症”,那么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1、对产量及品质的危害:赤霉病主要是危害小麦的穗部,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产生一定的危害。小麦赤霉病在大流行年可使小麦产量减少30%~60%,中等流行年份可使小麦减产5%~15%。病菌先侵染花药部位,其次是颖片内侧壁,苗期发病可引起苗腐,中后期发病可引起秆腐和穗腐,一般在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状,成熟后成灾,严重的甚至造成绝收,危害性非常大。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不但能给小麦造成产量损失,还可以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的真菌毒素,当人们食用了染病小麦后会引起恶心、腹泻、眩晕、发烧等中毒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大出血,影响人们的生育能力和免疫力。中染病小麦含量不能超过4%,一旦超过便不能食用,只能毁掉。
3、对动物的危害:赤霉病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强,动物急性中毒后主要表现食欲减退或颓废、反应迟钝、站立不稳及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直接造成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逐渐消瘦及流产等症状。DON不但毒性强,而且毒性持久,染病小麦贮藏4年依然能保持毒性,且动物食用后毒素还能传递到动物的肉、蛋、奶中。发达国家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标准非常严格,当小麦中DON含量超过2mg/kg,便不能收购做饲料。
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的知识,希望可以对感兴趣的您有帮助,你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小麦赤霉病相关知识吗?请继续关注倍领安全网接下来的更新吧。
小麦赤霉病危害症状 (二)
贡献者回答1.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方面,其中穗腐是最为严重的。
2. 苗腐通常由带菌的种子或土壤中的病残体引起,症状包括芽变褐、根冠腐烂,病苗可能会出现黄瘦甚至死亡。湿度大时,枯死苗上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3. 穗腐阶段,小麦扬花时,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水浸状浅褐色斑点,随病情发展,斑点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会出现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形成蓝黑色小颗粒的子囊壳。
4. 茎基腐可影响小麦从幼苗到成熟的全生长阶段,侵害麦株基部组织,导致变褐腐烂,全株枯死。
5. 秆腐通常影响穗下第一、二节,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严重时导致枯黄穗。潮湿条件下,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6.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范围内小麦的主要病害,尤其在潮湿多雨的温带地区发生严重。该病害可影响小麦从幼苗到抽穗的各个阶段,引起的危害包括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穗腐最为严重。
小麦出现了赤霉病,该如何进行治疗? (三)
贡献者回答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这种病害也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一、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植株,不仅会导致小麦产量减少,还会引起籽粒的腐败和品质下降。此外,该病害产生的毒素也可能导致人畜中毒。在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可能导致产量减少1至2成,而在大流行年份,减产幅度可达5至6成,甚至可能导致绝收。
二、小麦赤霉病对人畜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不仅是麦类作物的病害,也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人畜食用了含有过量赤霉病的麦粒后,可能会出现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眩晕、腹痛和乏力等。儿童和老年体弱者症状可能更为严重。尽管如此,目前尚未有死亡案例的报道。
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还可能感染米、稻谷、蚕豆等作物。该病害在16至34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为85%的条件下易于生长。在阴雨天气和较低气温下,小麦在抽穗期更容易受到感染。病麦在储存期间,如果条件适宜,病菌也可能继续繁殖,导致粮堆结块。
赤霉病可通过感官鉴定。病麦粒通常会出现皱缩和干瘪,表面可能有白色或粉红色的菌丝。通过挤压麦粒,可以观察到其组织的松散和易碎性。轻度感染的麦粒虽然外观饱满,但胚和表皮上可能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的病斑。使用刀片切开麦粒后,若胚乳断面呈现灰色和黄色,则可确诊为赤霉病麦。
由于赤霉病麦的毒素耐高温,常规烹饪方法难以去除毒素。如果病麦比例超过4%,可以通过泥水浸泡、风力筛选等方法将病麦分离出来。然后,可以通过盐水发酵或中曲发酵来去除大部分毒素。处理后的病麦可以用于喂养家畜或改作其他用途。
小麦赤霉病有什么症状?小麦在什么时期得这病 (四)
贡献者回答小麦赤霉病,亦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够导致小麦出现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该病可影响小麦从幼苗到抽穗的各个生长阶段,其中穗腐是最为严重的症状。
1. 苗腐:这种症状通常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残体引起。感染的芽会变褐色,随后根冠也会跟着腐烂。轻病苗会呈现黄瘦状况,严重时则会死亡。湿度较大时,枯死的苗上会生成粉红色霉状物,这是由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座形成的。
2. 穗腐:当小麦进入扬花期时,病菌会侵染小穗和颖片,产生水浸状的浅褐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变黄。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斑处会生成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斑上会形成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这是病菌的子囊壳。触摸时会有突起感,且无法抹去。受感染的籽粒会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的霉。一旦小穗受到感染,病变会蔓延至穗轴,导致穗部的小穗枯死。
3. 茎基腐:这种症状可以在小麦从幼苗出土到成熟期的任何时间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到感染后会变褐色并腐烂,最终导致整株枯死。秆腐通常发生在穗下的第一、二节。最初,叶鞘上会出现水渍状的褪绿斑点,随后这些斑点会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的不规则形状,或者向茎内部扩展。
小麦赤霉病在扬花期感染,灌浆期显现症状,一旦发病,防治难度较大。因此,防治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关键是要掌握好两个方面:时间和药剂选择。在小麦抽穗后的扬花初期(5-10%的花出现时)进行喷药预防。近年来,推荐在花朵出现时就进行防治。可选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并间隔5-7天在“齐穗期”进行第二次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五)
贡献者回答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小麦的穗部或茎基部出现粉红色或红褐色的霉层。这些霉层是由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组成的,它们密集地覆盖在受害部位,形成一片片的病斑。
详细来说,小麦赤霉病的初期症状可能不太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整个穗部或茎基部被霉层覆盖。这些霉层不仅会影响小麦的外观,还会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在受害严重的情况下,小麦的穗部可能会变得枯黄,甚至整株小麦都会枯死。此外,赤霉病病菌还会产生毒素,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健康也有潜在危害,因此赤霉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小麦的产量,还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赤霉病的发生。同时,及时防治也是减少赤霉病损失的关键措施。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赣律网希望赤霉病对小麦的影响,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