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伤人罪的判定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首先,需要考虑行为人对他人可能遭受伤害的结果是否能够预见、应否预见,这涉及到对行为人目的、动机、认识程度以及当时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其次,要判断行为人的行为与最终伤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有当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导致他人重伤,并且这种伤害结果与行为人的行为有直接联系时,才可能被判定为过失伤人罪。这一判定过程旨在确保公正与合理,既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也避免对行为人造成不必要的误判。

基本上是过失伤人罪的怎么样判定 (一)

基本上是过失伤人罪的怎么样判定

过失伤人罪的判定主要依据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行为的客观后果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是具体的判定要点:

主观心理状态:

非故意:行为人没有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危害,并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疏忽大意或轻信避免:行为人应预见其行为可能引发危害社会的后果,但因疏忽大意未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最终导致结果发生。

行为的客观后果:

行为人的行为确实导致了他人受伤的结果。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需根据具体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即,虽然行为人存在过失,但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该过失行为构成犯罪时,行为人才需负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判定过失伤人罪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行为的客观后果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判定过失伤人罪的基础。

过失犯罪要不要负刑事责任 (二)

犯罪在刑法中分为主犯、从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故意犯罪是非常行恶劣的,而刑法的主要目的也是遏制(故意)犯罪,达到无犯罪的社会理想效果。很多人会因为对法律的不了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犯罪而不自知。那过失犯罪要不要负刑事责任呢,我为您解答。

一、过失犯罪要不要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2)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3)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通过可知,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我还为大家呈上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包括主观方面明显不同、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等等内容。如有其他问题的,可进行咨询。

刑法过失犯罪都包括了哪些 (三)

过失犯罪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表明中国刑法以处罚故意为原则,以处罚过失为例外。在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一般是指行为人对构成犯罪的事实,因欠缺注意,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一、刑法过失犯罪都包括了哪些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1、疏忽大意过失的定义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2、它的两个特点:

(1)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即有预见的义务。法律只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提出预见的义务。

(2)行为人因就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1、过于自信过失的定义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2、它的两个特点: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包括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危害结果。

(2)行为人轻信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过失犯罪的认定要注意两点。

第一,过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过失犯存在实行行为,但其定型比故意犯的实行行为缓和。例如,村长甲号召农民冒雨抢救粮食,农民乙在抢救粮食过程中被雷打死。即使甲对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但因为缺乏过失犯的实行行为,不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过失向故意的转化: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对某种法益产生危险,但故意不消除危险,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地,直接认定为故意犯罪。例如甲不慎将烟头扔在仓库里,具有发生火灾的危险,甲能够及时消除危险,但想通过造成火灾陷害仓库保管员,故意不消除危险,导致火灾发生。这便由一般过失转化为犯罪故意,应认定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

过失行为虽然已经造成了基本结果(成立基本的过失犯),但在能够有效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既有履行义务的能力,又有回避结果的可能性),行为人具有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义务却故意不防止的,对加重结果成立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相关刑事责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的一个效果上,此类犯罪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过失犯罪除了承担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外,有可能还要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

过失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

过失犯罪应当承担的责任有:

1、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忙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

(三)应当注意的是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

刑事犯罪具体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而在过失犯罪中又可以区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情况。当然,过失犯罪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这首先要看法律中有没有规定。若本身就没有规定的话,那么就不能对过失犯罪作出相应的处罚。比如,过失造成他人轻微伤或者轻伤的,就不认定构成犯罪。但要是造成重伤或者导致死亡的话,则可以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

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相信关于过失犯罪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赣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