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知假买假可以索赔吗 (一)

消费者知假买假可以索赔吗

最佳答案高女士来到青州一家超市,花590元购买了10瓶橄榄油。2014年4月份,高女士将该超市告上法院,称她在该超市选购的橄榄油为进口产品,上面仅标注了分装日期,却未在显著位置标注生产日期超市销售了已超出保质期的橄榄油,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超市方应支付商品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超市辩称高女士明知橄榄油已超出保质期而购买,并非出于个人消费的目的,且橄榄油未对高女士造成人身、财产或其他损害,因此,高女士的诉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那么,消费者知假买假可以索赔吗?

倍领安全网小编认为本案中我们关注两点,第一、消费者“知假买假”能否获得赔偿第二、价款十倍赔偿金是否需以对消费者造成损害为前提

下面我们来听听专业律师怎么解答。

第一: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的 规定,本案超市出售已超过保质期的商品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被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第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可见,购买者主张权力是并不受限于其是否事先知道商品存在问题。所以本案中,不管本案中高女士在购买超市橄榄油之前是否知道该商品已超保质期,都不影响她向超市主张权利。

第三: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本条规定消费者在要求损失赔偿时需是“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但只要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都可以依据本条规定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支付价款的十倍赔偿金。

综上所述:本案中超市作为经营者,应该知道分装日期和生产日期的全部,虽然在橄榄油包装上标注了分装日期,却未在显著位置标注生产日期,误导消费者以为分装日期为生产日期,违法诚信经营义务。高女士有权要求超市支付几款的十倍赔偿金。

由此可见,消费者知假买假是可以要求索赔的。知假买假”行为并不影响消费者维权。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为了加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让故意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经营者付出沉重代价,把维护消费者权益真正落到实处。

购物维权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稍后我们将介绍常用日用品维权方法。

消费者知假买假,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吗 (二)

最佳答案消费者知假买假,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具体来说:

知假买假能获得赔偿:消费者即便在明知商品为假货的情况下购买,仍有可能获得赔偿。但需注意,并非所有“知假买假”行为都能获得惩罚性赔偿。食品、药品领域的特殊规定:在食品、药品领域,即使消费者知假买假,法律并未对其动机或知假买假情形作出限制性规定。因此,知假买假者在这些领域仍可作为权利主体,依法主张惩罚性赔偿,如10倍价款赔偿。超出合法权益范围的限制:如果知假买假者索取的赔偿数额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范围或合理范围,或者索赔多次且数额较大的,且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索赔过程中使用欺诈、胁迫等手段的,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综上所述,消费者知假买假能否主张惩罚性赔偿需视具体情况而定,特别是在食品、药品领域有特殊规定。同时,索赔行为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避免触犯相关法律。

知假买假能要求双倍赔偿吗 (三)

最佳答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对于那些明知商品存在问题仍选择购买的消费者,情况则有所不同。这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已经对经营者出售的商品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在交易中并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他们可能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违反了公平原则。

此外,这类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并不属于欺诈的受害者。因此,他们不具备获得双倍赔偿的资格。这表明,法律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平衡。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依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知假买假者是否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定义。例如,如果消费者是为了获取额外利益而故意购买有问题的商品,那么他们可能不会被视为真正的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法律适用还需结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旨在保护真正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而非那些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获取额外利益的主体。

因此,知假买假者无法要求双倍赔偿,这是基于公平原则和法律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具体要求。这一规定有助于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知假买假能否获得赔偿 (四)

最佳答案知假买假能获得赔偿,但不是所有“知假买假”行为均能够获得惩罚性赔偿。

一、知假买假的基本情况

“知假买假”是指行为人在知晓某商品具备特定瑕疵的情况下,仍购买该商品,并以购买的商品存在瑕疵为由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主张赔偿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并不罕见,但能否获得赔偿,尤其是惩罚性赔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二、知假买假与惩罚性赔偿

一般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知假买假并未受到销售者的欺诈,而是出于自愿、真实的意思表示,目的是举报牟利,那么不能适用惩罚性赔偿。因为惩罚性赔偿是针对欺诈行为的一种法律制裁,而知假买假的行为人并未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特殊情况下:在食品、药品领域,即使消费者明知商品为假冒伪劣仍然购买,并以此诉讼索赔,人民法院也不能以其知假买假为由不予支持。这是因为食品、药品是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安全的特殊、重要的消费产品,法律对此类商品的保护更为严格。

三、知假买假的法律风险

如果行为人知假买假后索取的赔偿数额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范围或合理范围,或者索赔多次且数额较大的,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且在索赔过程中使用欺诈、胁迫等手段的,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知假买假行为有形成商业化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这种行为严重违背诚信原则,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因此,我们不支持这种以恶惩恶、饮鸩止渴的治理模式。

综上所述,知假买假能否获得赔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而且并非所有知假买假行为都能获得惩罚性赔偿。同时,知假买假行为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需要行为人谨慎对待。

知假买假并要求双倍赔偿违法吗 (五)

最佳答案以前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打假王”,其行为在当时并未受到法律的明确反对。然而,在几年前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的一次修订中,明确指出知假买假并不属于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范畴,因此不能适用双倍赔偿的规定。这一改动意在限制个人以牟利为目的的打假行为。这一改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最终还是获得了通过。

此次修订的具体时间和详细的条款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改变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修订后的法律表明,消费者应当出于实际消费需要进行购买,而不能仅仅为了获取赔偿而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这种行为不再受到法律的支持。

从那时起,打假行为逐渐从个人化转向了专业化。专业打假机构和组织开始出现,他们通过系统的调查和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打假的效果,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有效的保护。

此外,这次修订还强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修订后的法律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明确知假买假行为的法律地位,法律旨在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总之,此次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不仅改变了打假行为的法律基础,还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持。

对于知假买假能否获赔,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赣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