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贝类毒素】贝类中毒的表现 贝类中毒怎么办
- 2、国家卫健委提醒:5、6月份别吃这种海鲜,熟了也有毒!严重可致命
- 3、麻痹性贝毒中毒机理
- 4、割香螺,致命食品?女子吃了两捧后心跳骤停,这3种食物务必谨慎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相关解答:
【贝类毒素】贝类中毒的表现 贝类中毒怎么办 (一)
最佳答案贝类毒素简介
海洋毒素源自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鱼、虾及贝类等生物,进而蓄积形成有毒高分子化合物。
贝类毒素种类繁多,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健忘性贝类毒素(ASP)危害较大。这些毒素毒性大、反应快、无解毒剂,给防治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贝类中毒表现
贝类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症状初期表现为唇、舌、指尖麻木,随后腿、臀、颈部出现麻木,接着出现运动失调。多数患者意识清晰,但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随着病程发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能在2~3小时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率约为5~18%。若患者经过24小时未死亡,则预后良好。
贝类食用禁忌
首先,应从声誉良好的来源地购买双壳贝类,并确保零售者出示发货标签,证明捕捞于安全海岸。
其次,购买后应立即冷冻,避免将贝类放入封闭容器和自来水中。应用防湿橡皮布包裹,并放置在冰箱底层。去壳的贝类应放在密封容器内,可在冰箱中存放2到4个月,取决于新鲜度和质量。
再次,检查冰冻贝类包装,确保未被拆开且包装袋上无小的结霜和冰晶。过多霜意示冰冻时间过长,可能有解冻后再次冷冻的现象。
此外,应确保贝类海鲜与煮熟食物分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用温水和肥皂洗菜板和案台。
选择新鲜贝类,新鲜的牡蛎、蛤蚌、扇贝、贻贝的贝壳应紧闭。
要想尽量避开贝类的安全隐患,安心享受美味,需从清洗烹饪等方面入手:
不吃内脏,重金属等污染物多积聚在贝类内脏中,肌肉中含量较低。因此只能食用贝类的肌肉部分。可通过观察颜色判断:打开壳后,略微发黑的肉块多为内脏团。有些贝类内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线,也不宜食用。
挑选外壳平滑的贝类。外表光滑、平滑的蛏子、贻贝等污染较少。
盐水浸泡,充分加热。烹饪前,将贝类放入食盐水中“养”一段时间,有助于排出毒素和沙子。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贝壳表面。首选蒸、煮等烹饪方法,能彻底加热杀死细菌。加工时,冷水下锅,确保内外生熟度一致。烧烤易受热不均,建议少用。
贝类中毒处理
贝类毒素排除方法因种群和季节而异。低温抑制毒素排出,但具体机制尚不明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排除方法包括将贝类转移至清洁水体中使其自净,但效果与贝类种类有关。物理和化学方法如温度刺激、盐度胁迫、电击处理、降低pH值、氯化处理以及臭氧处理法也被研究过。
东南亚联盟采用紫外线系统净化贝类,西班牙主要采用含氯消毒剂,法国则使用臭氧法。烹饪法也被认为是排除PSP的好方法,煮、蒸、炸可在短时间内使毒素因贝类失水而渗出。推荐油炸法,因其温度更高,排毒更有效,且能避免更多毒素流入汤中。
商业性罐头加工也是降低PSP的有效方法,包括先在绝缘套中预蒸1520分钟,分离蛤肉,去除吸管,用温水清洗剩余蛤肉,压入罐头。预蒸时渗出的肉汤毒素含量较高,但大部分已被去除,因此这种加工工艺对降低毒性水平很有效。但其有效性取决于初始毒素水平,使用时需谨慎。
国家卫健委提醒:5、6月份别吃这种海鲜,熟了也有毒!严重可致命 (二)
最佳答案恰逢假期,不少家庭计划出游,海边成为亲子旅游的热门选择。海边游玩,海鲜自然不可错过,但5、6月份,这类季节性海鲜可能存在中毒风险,特别是对儿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此发出警告,提醒预防贝类和鱼籽中毒,尤其是渤海区域在5月、东海区域在6月高发。贝类是滤食动物,它们通过过滤水中的悬浮物获取食物。当海水中存在大量浮游藻类时,例如在赤潮时期,贝类可能因为滤食有毒藻类而体内积聚大量毒素,尤其是消化腺和生殖腺,导致毒化。摄入这些被污染的贝类可能引发中毒。
贝类中毒症状多样,主要分为四类: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我国贝类毒素中毒事件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腹泻性贝类毒素引发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麻痹性贝类毒素可能导致口唇刺痛、面部麻痹,伴有头痛、眩晕、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致呼吸停止、窒息死亡。神经性贝类毒素导致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和说话吞吐困难等症状;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引发头晕、眼花和短期记忆功能丧失。
目前,贝类毒素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孩子出现中毒迹象,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包括催吐、导泻和及时送医。催吐可使用食盐水或手指按压舌根刺激呕吐,但需注意避免催吐在孩子昏迷或有心脏病、食管静脉曲张等情况下进行。导泻适用于食物摄入时间较长的情况,通过使用泻药帮助排出。及时送医对于症状迅速加重的情况至关重要。
预防贝类中毒的关键在于购买途径。建议从正规渠道购买贝类海鲜,避免在路边或不知名商贩处购买海产品,特别是在赤潮频繁的5、6月。不自行捕捞海产品,尤其在赤潮预警期间。在食用贝类时,应去除内脏并适量食用,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此外,需警惕其他高风险海鲜,如河豚、福寿螺、蓝环章鱼和生腌海鲜。河豚鱼体内含有河豚毒和河豚酸,主要集中在卵巢、睾丸和肝脏中,食用不当会导致神经麻痹,严重时可致死。福寿螺携带大量寄生虫,是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食用可能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蓝环章鱼毒素可致人死命,且其唾液腺、墨汁、肌肉中均含有河豚毒素。生腌海鲜可能携带寄生虫,食用前需确保彻底消毒,避免将寄生虫带入体内,引发肺吸虫、肝吸虫、棘颚口线虫病等疾病。
麻痹性贝毒中毒机理 (三)
最佳答案麻痹性贝毒中毒机理主要是由于PSP毒素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高度特异性作用。具体来说:
作用机制:PSP毒素的活性部位为7,8,9位的胍基,它与可兴奋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位点1的氨基酸残基具有高亲和力。通过选择性阻断Na+内流,阻碍动作电位的形成,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这种阻断作用对神经钠通道、脑钠通道、心钠通道、骨骼肌钠通道等均有影响。
中毒表现:当人摄入含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食物后,毒素会迅速释放并呈现毒性作用。中毒症状包括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喉紧张,甚至窒息而死亡。中毒致死的突出特点是患者临终前意识始终清晰。
毒素稳定性:PSP毒素对酸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活;对热也稳定,一般加热不会使其毒性失效。因此,烹调加热不能消除其毒性。
中毒机理的进一步解释:PSP毒素各衍生物对膜的作用机理相似,均以剂量依赖型方式阻断钠离子内流,而对静息膜电位或钾通道无作用。这种阻断作用导致神经系统无法正常传导兴奋,从而引发中毒症状。
割香螺,致命食品?女子吃了两捧后心跳骤停,这3种食物务必谨慎 (四)
最佳答案割香螺确实是一种极高毒性的致命食品。以下是关于割香螺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食物的详细解答:
割香螺的毒性:
割香螺本身不含毒素,但其毒素主要来源于生长环境,特别是受到富营养化影响的水域。割香螺体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致死量极低,仅为0.540.9mg,毒性远超眼镜蛇。国家已明令禁止餐饮行业将其作为食材,并限制任何食品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
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物:
河豚:内脏、皮肤等部位含有致命的河豚毒素,无法被破坏,误食可能导致全身麻痹、恶心呕吐等严重反应,甚至死亡。白毒伞:一种毒蘑菇,食用后可能导致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呼吸困难等情况。高风险贝类:如贻贝、蛤蜊等,在赤潮期间可能摄食带有藻毒素的浮游生物,累积麻痹性贝类毒素,食用后存在中毒危险。
如何避免食用这些食物时的风险: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避免野生或未经检验的食品。将食品进行充分的清洗和处理,如割香螺要煮烤至熟透,河豚要由专业厨师处理后再烹饪。不要过度食用这些食品,以免引发中毒或其他健康问题。注意过敏反应,如有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
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如果服用时间在1~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方法。如果患者服用食物时间较长,可考虑使用泻药促进排出体外。针对特定食品引起的中毒,可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解毒方法,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和救助。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怎么急救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赣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