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法律知识问答图书目录 (一)

优质回答农村实用法律知识问答图书目录:
消费者权益保护
若明知食品过期还自愿购买并导致腹泻住院,是否可要求赔偿?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展销会上购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应如何处理退货事宜?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商家是否可以以“售出概不退换”为由免除责任?经营者对出售的处理品是否需要承担退货责任?
餐饮与住宿安全
客人因饮酒过量在餐厅造成酒精中毒,餐厅是否需承担赔偿责任?
交通安全与事故赔偿
搭乘熟人面包车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可以要求赔偿?搭乘无证驾驶摩托车摔伤,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物品遗失与损害赔偿
拾得电风扇致他人受伤,是否可获得赔偿?
知识产权保护
擅自使用他人照片打广告是否构成侵权?
特殊事件责任认定
因躲避精神病人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承担?
人身伤害赔偿
当众辱骂他人致其生病,是否应赔偿?
医疗权益
病人是否有权查看住院账单?手术失误导致失明,如何进行索赔?
校园安全与赔偿
小孩跌入未加盖化粪池,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学生在学校被他人打伤,应如何进行索赔?村小学组织学生上山采集蝴蝶标本导致学生骨折,应由谁承担责任?
动物致人损害
被他人养的狗咬伤,应如何处理?
雇佣关系中的损害赔偿
餐厅服务员被顾客打伤,是否可向老板要求赔偿?村民雇人收割稻子,雇员受伤如何确定责任?
邻里关系与土地使用权
邻居砌墙封路,应如何解决?是否可以利用邻地进行排水?树木危及他人房屋安全,应如何处理?
环境污染与损害赔偿
农作物、养殖物因环境污染受损,应如何应对?
债权债务与法律时效
个人无偿借款是否可要求支付逾期利息?超过诉讼时效签订的还款协议是否有效?
目录涵盖了农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旨在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知识问答题】 法律知识试题及答案 (二)
优质回答1、 我国现行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哪一年通过的?(1954年)
2、 现阶段,我国的统一战线是什么?(爱国统一战线)
3、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
4、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什么?”(人民)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什么原则?(单一制原则)
6、 城市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谁选举?(选民选举)
7、 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利是指公民在哪上面的平等?(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8、 居民委员会属于什么组织?(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
9、 我国宪法规定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怎样对待公民的住宅?(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
11、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什么时候开始无效?(自始无效)
12、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什么样的处理权?(平等)
13、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原告还是被告的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
14、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什么时候提出?(开始审理时)
15、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几个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一至两人)
16、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几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绝不到庭的,可以拘传。(15日)
17、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可以作证人
么?(不可以)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哪一年颁布实施的?(1992年)
19、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能招用未满多少周岁的未成年人,国
家另有规定的除外。(16周岁)
20、 妇女享有与男子怎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
全省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地震科普知识竞答题 (三)
优质回答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问答
1.什么是“防震减灾”?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基本对策是什么?
答:“防震减灾”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防震减灾活动是涉及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可分为地震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防震减灾的基本对策是综合防御。
2.目前我国、福建省已经颁布实施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福建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何时审定?何时实施?
答: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签署第94号令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4.为什么要制定防震减灾法?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防震减灾法共有七章四十八条。主要由总则、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七部分组成。
5 .防震减灾法中主要确立了哪些基本法律制度?
答:主要确立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地震监测台网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制度、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制度、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备案制度、震情和灾情速报和公告制度、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制度、紧急应急措施制度、紧急征用制度、震后救灾制度、地震灾区重建统筹规划制度和典型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制度等。
6.《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何时审定?何时实施?
答:1997年10月25日经福建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审定通过,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7.什么是地震应急?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什么意义?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震应急是指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震时应急指挥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通过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政府和社会能够有目的地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保证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或扩大,迅速恢复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应急机构的组织和职责;(2)应急通信保障;(3)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准备;(4)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5)灾害评估准备;(6)应急行动方案。
8.我国对发布地震预报有什么具体规定?
答: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9.什么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
答: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指监测预报体系、震灾预防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温家宝同志在2000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10.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什么时间出台?它的颁布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于1992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联合发文正式公布施行。它的颁布实施对国民经济建设,制订经济建设规划,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以及对国土利用和工程建设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法律常识全知道法律常识问答及相关例子分享 (四)
优质回答法律常识全知道法律常识问答及相关例子分享
一、法律常识的概念
法律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了解并掌握的法律规定、判例和司法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它涉及法律基本原理、法律制度、法律程序等多个方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知识。
二、法律常识的作用
保护自身权益:
例子:在购物时,消费者应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商品退换货政策、消费者投诉渠道等,以便在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或服务不满意时,能够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预防法律纠纷:
例子: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详细了解《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明确合同条款的合法性、有效性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或违法而导致的法律纠纷。
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常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使人们更加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常见问题及解答
什么是合同?
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它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什么是侵权?
侵权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侵权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什么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促进创新和发展。
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约定关系,用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什么是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车辆碰撞、撞人等意外事件。在遇到交通事故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并报警处理。
总结:法律常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关乎我们的人身安全、社会地位等方方面面。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了解法律常识,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便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预防法律纠纷,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法律知识问答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赣律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