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怎样鉴别食物被下毒
- 2、古时候的皇帝吃饭都有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中毒呢,难道不用银针试一下吗?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怎样鉴别食物被下毒 (一)

最佳答案鉴别食物是否被下毒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些方法并不科学,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有人认为,用银质物品插一下食物,如果银质物品发黑,就说明食物有毒。实际上,银质物品接触某些食物确实可能变色,但这并不代表食物有毒。因为银质物品与酸性食物接触时,会氧化变色。因此,这种方法并不具备科学依据。
另一种流传甚广的方法是给野鸟试吃一下。据说,如果野鸟食用后表现出异常行为,如呕吐、抽搐等,就说明食物有毒。这种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作用,但存在较大风险。首先,野鸟的生理反应可能与人类不同,它们对某些物质的敏感性更高。其次,这种方法操作不便,难以普及。最后,给野生动物喂食还可能带来其他安全隐患,例如吸引不友好的野生动物。
正确的鉴别方法应该是通过感官检查和科学检测。观察食物的颜色、气味、质地等,如有异常则需谨慎处理。同时,可以使用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或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以确保食物的安全性。
总之,鉴别食物是否被下毒不能仅依赖于单一的方法,而应结合多种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避免食用可疑的食物,确保自身健康。
古时候的皇帝吃饭都有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中毒呢,难道不用银针试一下吗? (二)
最佳答案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很多人认为尝膳太监是防止有人下毒。但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以最常见的下毒药砒霜为例,溶于水以后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也就是说,尝膳官就算吃到砒霜,他也不会有什么感觉,更不要说还有饭菜的味道遮掩了。另外,砒霜并不是氰化物,吃了很快就死。即便吃了很大剂量的砒霜。
从吃下去到出现中毒症状,至少需要十几二十分钟时间。而如果皇帝吃饭,这么长的时间肯定该吃的都吃下去了,该中毒早就中毒了。
古代的试毒手段比较落后,完全依靠习惯和个人爱好“银针试毒”只能对砒霜中的杂质硫化物起到作用,据说古代的砒霜制取技术落后,里面含有硫化物杂质。单质银遇到这种硫化物时会发生化学反应。
从而变成黑色物质附在银针或者银筷上,让人察觉食物里面含有砒霜。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即便是食物中有剧毒,银针也测试不出来。此外,皇帝还会让太监给自己“试毒”,先尝一尝菜品。
如果是慢性毒药的话,太监也不一定能尝得出来。唐朝历史上至少有两位皇帝死得不明不白,比如唐宪宗、唐文宗,不排除是宦官在皇帝的膳食中使用慢性毒药。
以“元和中兴”而闻名的唐宪宗,因“甘露寺之变”沦为阶下囚的唐文宗,死因都和当朝太监头子下毒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更加著名的毒,也就是“鸩”古籍中记载,鸩是一种鸟类,以毒蛇的头为食物,所以其全身都有剧毒,能够置人于死地,从春秋时期开始,“鸩毒”就已出现,据说用鸩鸟的羽毛泡酒,甚至仅用鸩鸟羽毛划过的酒水。
一旦服下之后就会“入五脏,烂杀人”,很多的名人都因鸩酒而亡。不过,鸩实在是太毒,甚至传说被鸩鸟的羽毛碰到之后,皮肤就会发黑,据说只有用犀牛角才能够解除鸩毒。
虽然鸩毒广泛见著于各种历史资料,但是从考古发掘与生物学界已知来看,并没有任何鸟类符合鸩鸟的特征,古人所说的“鸩”,其实只不过是砒霜而已,或者根本只是一种传说。
而除了鸩,还有一种毒也很有名,那就是鹤顶红,不过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也只是砒霜,并不是什么丹顶鹤头顶那块肉瘤,孔雀胆,则是西南地区的一种叫做“斑蝥”的有毒昆虫。
此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毒药,叫做“牵机药”,据说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就是用此药害了南唐后主李煜,牵机药实际上叫做马钱子,也的确有致命的毒性,但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假物为用,使用器具试毒鉴于不同毒药的发作时效,太监试毒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所以为了慎重起见,皇帝很聪明地借用器具来试验毒性。
皇帝富有四海,所使用的餐具以金银器和象牙筷子为主,其中尤以银器为多。就像在古装剧中所见,皇帝进食前会用银针来试验,如果银针变黑。
说明这道菜是有毒性的,分分钟见效。所以用餐前,只有当着皇帝的面用银针试过之后才能确保无虞,皇帝也能尽早享用美食。
总结所以说,太监试菜的作用是考虑皇帝的胃,而不是皇帝的健康,如果一道菜已经摆在了皇帝的面前,才测试它是否有毒,那真的是御膳房的厨师和皇帝身边守卫的失职了。
对于一个掌控朝廷内外权力的皇帝,毒食品根本就不可能从厨房走出来,他早已经想尽任何办法杜绝了这一危害的可能性,因此,一个实权派的皇帝,根本不担心自己会被毒杀,更不需要一个试毒的太监。
相信关于疑食物被下毒且到处收集废品,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生活重回正轨。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赣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