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劫持概述 (一)

空中劫持概述

优质回答空中劫持,这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威胁,非法控制或干扰飞行过程,以及意图破坏航空器或其设备,从而危及航空器上人员和财产安全,以及扰乱机内秩序。这一行为早在1963年就被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东京的《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中明确界定。随后,1970年的《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和1971年的《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在海牙和蒙特利尔签署,进一步细化了空中劫持的定义、犯罪构成及相应的处罚措施。这些公约分别在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开始生效。中国在1978年加入了《东京公约》,并在1980年加入了《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以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 另一种相关概念是TCP/IP hijack,即基于TCP/IP协议的连接劫持。在这种攻击中,攻击者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后,伪装成中间人,借此窃取数据甚至篡改信息,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扩展资料

指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干扰、劫持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

有一部电影外国的,讲的是一个歹徒劫持了一架飞机,并威胁每二十分钟杀一个人, (二)

优质回答在电影《空中劫持》中,连姆·尼森饰演的角色比尔·马科斯是一位前特种兵,他被秘密任务所召唤,前往执行一项看似平凡的航班任务。然而,事情很快变得复杂起来。比尔通过手机接收到一系列神秘短信,短信中要求政府向一个未知账户转账1.5亿美元,否则每隔20分钟就会有乘客被杀害。

在这场紧张的对决中,比尔必须在高空中与歹徒展开智力和勇气的较量。飞机上的乘客们被蒙在鼓里,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场生死较量的中心。比尔意识到,自己必须找到破译短信的方法,同时保护乘客的安全。

随着时钟的滴答声,紧张的气氛不断升级。比尔利用自己的军事经验和智慧,试图破解这个谜团。与此同时,他也在寻找一个机会,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比尔与一名乘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名乘客也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盟友。

飞机在空中盘旋,乘客们的心脏随着每一分钟的流逝而跳动得更快。比尔深知,每过二十分钟,就有一名乘客的生命岌岌可危。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之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比尔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场空中对决不仅是一场智慧和勇气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人性与信念的考验。比尔在危机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不仅要保护乘客,还要揭开背后的秘密。在飞机缓缓降落的那一刻,比尔终于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紧张刺激的空中对决,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勇气的重要性。比尔·马科斯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观众,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和勇气也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

空中劫持东京公约 (三)

优质回答《东京公约》是关于在飞行中航空器上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其主要内容和规定如下:

核心目标:确保对在“飞行中”航空器上发生的犯罪行为或不当行为进行管辖,防止犯罪者逃避惩罚。这里的“飞行中”指从起飞到着陆滑行结束的整个航空器活动期间。

适用范围:

违反刑法的罪行;对航空器及其人员或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或扰乱航空器内部秩序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

管辖权:

公约赋予航空器登记国对航空器内犯罪的管辖权;非登记国缔约国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行使刑事管辖权,如罪行在该国领土上产生后果、由该国国民或长期居民所犯等。

关于劫持航空器的规定:

公约对劫持航空器的罪行规定较为有限;主要要求缔约国采取措施恢复机长对航空器的控制,保障乘客和机组成员的安全,允许他们继续旅程;如果罪行发生在航空器上,且一国与航空器登记国订有引渡条约,应将嫌疑人引渡给登记国,并将罪行的发生地视为航空器登记国领土。

机组人员职责:机长和机组人员在必要时,可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航空器安全和秩序,如在降落地将嫌疑人放下或移交给当局。

通过上文关于空中劫持的相关信息,赣律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赣律网的其他页面。